中国民航暑运:旅客运输量创新高,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速

元描述: 中国民航暑运旅客运输量创历史新高,国际客运规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九成。民航局发布《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为国际航空枢纽发展提供有利政策环境,旨在打造更强大的航空枢纽网络,迎接更繁荣的航空时代。

引言: 2023年暑期,中国民航市场迎来强劲复苏,旅客运输量再创新高,国际客运航班量大幅增长,国内航线更是火爆。与此同时,民航局发布了《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,标志着中国民航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,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航空枢纽网络。本文将深入解读中国民航暑运的亮点,以及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未来规划,为您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中国民航。

暑运市场火爆,旅客运输量创历史新高

今年暑运,中国民航市场可谓是“人山人海”,旅客运输量再创新高,充分展现了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旺盛。

数据说话:

  • 截止8月20日,累计运输旅客1.17亿人次,日均达到228.6万人次,同比增长11%,民航运行安全平稳有序。
  • 进入8月份以来,民航单日旅客运输量持续超过230万人次,8月10日达到245.14万人次,创单日旅客运输量历史新高。
  • 国内客运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9.5%,国际客运规模突破600万人次,达到613.0万人次,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3.0%。

亮点纷呈:

  • 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、成渝四大城市群间传统热门航线骨干网发挥重要作用。 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成都5个城市8家机场间24条航线累计运输旅客724.6万人次。
  • 支线旅游城市发展迅速。 阿勒泰、吐鲁番、六盘水、霍林郭勒、哈密、五大连池等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去年增长超过80%,安康、丽江、锦州、喀什、和田等机场日均客座率超过90%。
  • 国际客运市场热度不断攀升。 旅游、留学出行需求集中释放,目前国际客运航班量已超过每周6300班,比6月底增长近10%,热点出行目的地集中在日、韩、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,巴黎奥运会的举办显著提升了中法暑期航空运输市场热度。

运力供给不断优化:

  • 暑运以来至8月20日,民航各单位累计保障航班95.3万班,日均保障18682班,同比增长7.9%,有力保障了旅客的出行需求。
  • 民航局持续推进“干支通、全网联”航空运输网络体系建设,暑运以来,已为15万人次旅客提供“一次支付、一次值机、一次安检、行李直挂、全程无忧”的高标准通程航班服务,运送行李超过7万件。

旅客服务不断提升:

  • 充分考虑市场、天气等主客观因素,进一步优化航班计划编排,加强协调配合,提升航班正常性,减少航班取消和延误给旅客出行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  • 及时、准确地向旅客发布航班动态信息,并确保各渠道发布信息的一致性。
  • 统筹做好客票退改签、食宿保障等服务工作,及时通过高铁、大巴等交通方式疏散旅客。
  • 各单位增加客服电话线路和人员,及时回应旅客诉求。
  • 主动识别帮扶首乘旅客、老年人、残疾人、无成人陪伴儿童等特殊需求旅客,为旅客营造了温馨舒适的乘机环境。
  • 42家枢纽机场、41家运输航空公司和12家航空销售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支付便利化工作,支持外籍来华人员使用境内外银行卡购票、兑换外币和现金支付。

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,打造更强大的航空网络

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,建设强大的国际航空枢纽网络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民航局发布的《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》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,并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。

《指导意见》的主要内容:

  • 明确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定位和功能: 国际航空枢纽居于国家战略要津,肩负国家使命,引领区域发展,参与国际竞争。
  • 制定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: 包括完善枢纽布局,优化功能配置,提升枢纽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枢纽网络。
  • 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: 加强统筹协调,优化航权、时刻安排,强化枢纽导向型资源配置政策,提升枢纽多主体资源管理和协同运行水平,积极营造便利化政策环境;加强空域资源协调优化工作和航空枢纽规划预留空间供给,积极协调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,鼓励新技术、新理念、新场景应用,强化智慧赋能,推进现代化航空枢纽建设;持续做好民航经济运行情况监测,强化和细化航空枢纽建设目标考核,做好重大项目和重点指标的跟踪调度,适时开展枢纽导向型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和优化,确保各项政策举措加快落实落地。

《指导意见》的意义:

  • 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,促进中国航空枢纽网络的建设和发展,提升中国航空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  • 推动中国航空业的转型升级,助力打造更加开放、包容、高效的航空运输体系,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。

未来展望:

随着《指导意见》的实施,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,预计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:

  • 枢纽规模不断扩大: 中国将建设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枢纽,进一步提升中国航空业的国际地位。
  • 枢纽功能更加完善: 中国航空枢纽将更加注重功能整合,提升枢纽服务能力和效率,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的出行体验。
  • 枢纽发展更加协调: 中国将加强航空枢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联动,促进航空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。

关键词:国际航空枢纽

什么是国际航空枢纽?

国际航空枢纽是指在全球航空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,连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运输中心。国际航空枢纽通常具有以下特征:

  • 规模庞大: 拥有多个大型机场和完善的航空基础设施。
  • 航线网络发达: 连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空公司,提供丰富的航线选择。
  • 服务功能完善: 提供便捷的旅客服务、货运服务、航空维修等多种服务。
  • 辐射范围广: 能够辐射到周边地区,促进区域经济发展。

中国国际航空枢纽的发展现状

中国目前已建成了一批国际航空枢纽,其中包括北京首都国际机场、上海浦东国际机场、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。这些枢纽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,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未来趋势

未来,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,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枢纽网络,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:

  • 提升枢纽服务能力: 优化枢纽功能配置,提升枢纽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,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的出行体验。
  • 加强枢纽之间的联动: 完善枢纽之间的航线网络,提升枢纽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,促进区域经济发展。
  • 促进枢纽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: 推动航空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,促进航空产业链的完善。

常见问题解答

Q1:中国民航暑运市场为何如此火爆?

A1: 中国民航暑运市场火爆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,以及人们出行需求的释放。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,人们对旅游、探亲、商务等出行需求更加旺盛,推动了暑运市场的繁荣。

Q2: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意义何在?

A2: 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建设强大的国际航空枢纽网络,有利于提升中国航空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,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,提升中国在全球航空运输体系中的地位。

Q3: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面临哪些挑战?

A3: 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,例如:

  • 空域资源紧张: 中国航空业快速发展,空域资源紧张,制约了航空枢纽的发展。
  •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: 部分航空枢纽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,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需求。
  • 竞争激烈: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竞争激烈,中国航空枢纽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,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Q4: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如何应对挑战?

A4: 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应对挑战,例如:

  • 优化空域资源配置: 加强空域资源协调优化工作,提高空域资源利用效率。
  •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: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提升航空枢纽的承载能力。
  • 提升枢纽服务能力: 优化枢纽功能配置,完善枢纽服务体系,提升枢纽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。

Q5:未来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将如何发展?

A5: 未来,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,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枢纽网络,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:

  • 提升枢纽服务能力: 优化枢纽功能配置,提升枢纽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,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的出行体验。
  • 加强枢纽之间的联动: 完善枢纽之间的航线网络,提升枢纽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,促进区域经济发展。
  • 促进枢纽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: 推动航空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,促进航空产业链的完善。

Q6:如何更好地享受民航服务?

A6: 为了更好地享受民航服务,旅客可以:

  • 提前做好出行规划: 提前预订机票,了解航班动态,做好出行准备。
  • 选择合适的航班: 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航班,例如:价格、时间、航线等。
  • 了解相关政策: 了解民航相关政策,例如:行李托运规定、安检规定等。
  • 保持沟通: 在遇到问题时,及时与航空公司或相关部门沟通,寻求帮助。

结论

中国民航暑运市场再创历史新高,国际客运规模持续恢复,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速推进,这标志着中国民航正朝着更加开放、繁荣的方向迈进。未来,中国民航将继续发挥其作为国家战略要津的作用,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、服务人民生活、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做出更大的贡献。